父母知“爱”,却未必“会爱”

父母无疑是疼爱自己孩子的,但是如何去爱却是家长们很少慎重考虑的问题,当下的情形是父母知爱,却未必会爱,下面随睿丁英语的小编来看看这篇文章,看看你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你不读书,能干什么!”父亲气得厉声质问小陈,一旁的小家伙低着头,似乎被吓得不说话,又像是满脸委屈的样子,只是不停的哭。父亲捏着手里皱巴巴的卷子,看了看他,狠狠的往桌上一砸,“你好好想想!”
由于马上要升入初三,小陈的学习总是不在状态,人变得像小老头一样,整体患得患失,眼睛里也很少能看见以前的灵气来,虽然他已经减少了很多课余活动,但薄弱的底子仍像梦靥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每天早出晚归的在家校之间往返,在外人眼里文静、懂事的小陈正渐渐开始遭遇人生的第一场危机。
这场危机的真正源头却不是学业的枯竭,而是一个他父亲所不了解的“误区”——漫画、小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班里开始流行看成系列成规模的漫画来,或者成套成套的小说。小陈深受“濡染”,非常喜欢这一类的东西,有时候会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到书店一口气买上五六本,藏在书包里慢慢享受。由于这类书的体积小,便于携带和隐藏,他就经常借“做作业”之名,在书房里一个人呆上好几个小时不出来,开始时父母还挺高兴,觉得孩子自觉了,还殷勤的把后勤工作保证好;后来听到书房里时有笑声传来,才觉得蹊跷,可到房间查看却“一切正常”,找不出什么破绽来,加上自己平时的工作忙,也来不及深究,只要暂时怏怏作罢。
而小陈呢,从“先做作业后看书”,到“边看书边做作业”,再到“先看书后做作业”,常常在晚上九点半以后还能马虎的应付一下功课,本来还有些许愧疚感,但一想到明天就可以向“书友”们炫耀,心里又喜滋滋的。至于完不成的作业呢,倒也有办法,就是第二天早些来学校,找些现成的依样画个葫芦,通常也能在晨读课下课前“复制”好,如此一来,学习、兴趣两厢无事,他感到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随后的单元测验,尤其是数学、化学等科,那些骇人诡异的符号和模糊不清的公式、方程、反应、原理统统扑面而来,打得小陈措手不及,加上学校规定的“成绩签字”制度仿佛让他如梦初醒,坐在考场上脸上火辣辣的烫,左看右看,横竖一个不会,真是到了如坐针毡的境地。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在初一、初二的底子原本就薄,父母原本就指望他能利用最后一年打个翻山仗,并几次托了老师千万予以额外“照顾”,平时他们也自认为对儿子“关爱有加”,但这一次的“大溃败”的确令整个家庭都感到了震惊和羞耻。父亲严厉的警告、母亲黑着脸的冷言冷语都促使小陈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他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负责任和有关未来道路的问题,学习上的确更加上心了点。但实际上,要跟上全班的学习进度确实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像漫画书一类的诱惑也未走远,等一两周后风头过去,小陈又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痛”,旧情复燃了起来……等父亲终于知道了原委,一气之下斯掉了书,大声呵斥儿子不知轻重,简直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而一向内向的小陈早已忍够了越来越陌生的课本,看到心爱的书被撕,一急之下竟破天荒的回应:“我不读书了!”,于是就有了文首的那一段。
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会保持格外的好奇,这种猎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淳淳教导显然有所背离,所以常会发生一定分神、分心的现象,这原本不需要太大的担心,有时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兴趣点和发展方向,成为将来人生之路的一种拓展。但该心理也会在一定的内因和外因的结合下,若不及时引导和梳理,而任其发酵,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般的负面效果。
如本文中的小陈,他是一个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升入毕业年级之际,本来就在激烈竞争负荷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新流行的“漫画”、“小说”,其实仅仅是一种调节剂、缓冲剂,可以暂时放松他紧绷的心弦,转移一下注意力,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但从家长角度来说(当然也有工作忙等客观因素),既然已经发现了异常,就应当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如果含混过关,态度不明,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埋下将来更为棘手的种子,乃至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毕竟,只有孩子,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啊。
另一个角度,作为家长,自己也是从孩子一路走过来,还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尤其是要体谅孩子在逆境中遭遇困难、窘迫、被动、压力时的心情,而不能“想起来才教育”,或者凭借权威,图一时之快,说些武断、诅咒、蛮横、讽刺的话来,更不宜动手,以泄私愤。我们看到,当小陈的父亲发现“罪魁祸首”的漫画书后,立马选择撕碎,“以儆效尤”;但这种简单的线性逻辑,在当时的背景下(小陈也有学习困难的委屈,只是心里有苦难言,而对漫画书却是真心的喜欢,这可能是兴趣使然,也可能是精神寄托)只会激化矛盾,逼得小陈断然将学习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并宣称“不想读书”,其实正是激烈的反抗情绪的写照。
所以,在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学业固然重要,前途固然重要,我们也相信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每一个为人师长者,都是爱孩子的,——但,“爱”孩子是否就一定等于“会爱”孩子呢?这其实不是一个轻松回答的问题。当孩子在成长中面临困难,他自己的经验又不足时,我们家长该怎么做,该注意些什么呢,虽然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下面几点是不能突破的底线:
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在孩子已初步建立内心世界、形成价值标准和树立人格品质的关键期,对这一点的破坏,最容易遭来“反教育”的恶果。
平等。不以势压人,不拿“真理”自居,不蛮横的强迫,不妄下判断,都是实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点滴记录,而做起来,家长本位的意识常常拖了大家的后退,成了孩子幽闭自己心灵的开始。
细心。在生活中、学习中、交流中多细心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多注意倾听,多积极了解,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关心而又不失适当的自由空间,这样的细心可以很好的防微杜渐,彼此的心也能渐渐贴合得更加紧密。
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学会从急躁的情绪中释放自己,学会在窒息的学业压力下给孩子“慢跑”“降温”,学会将孩子的成长放在更长远的时空来看待,接受孩子的“往复”,接受孩子的“倒退”,接受孩子的“溃败”;试着用“更积极的等待”,让孩子自己走过必须直面的荆棘丛生的岁月。
要相信这也是成长的真相之一,不是吗?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