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为家长,常常有防患于未然的常规教育思维,认为对孩子进行思想铺垫可以预防暴力的发生或防止暴力的升级。那么,在国外是否这样呢?
与中国社会相同,美国对青少年暴力化的增长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过,中美两国对青少年暴力化倾向的矫正,效果却大不相同。
相对而言,美国成年人有强烈的暴力化倾向,反映在公共政治领域,“二战”后,美国发动的数次战争都得到较大的民意支持。但在私人领域,美国成年人对孩子和家人很少使用暴力。
普通的美国家庭对孩子暴力倾向的制止远远低于中国家庭。在中国家庭,对孩子暴力行为几乎是零容忍,在孩子所有的淘气行为中,对打架的管束是最严厉的,中国家长绝对不能允许孩子发展暴力倾向,而且办法也不妥当,比如许多家长以打骂孩子
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得有暴力倾向。但在美国家庭中,对孩子打架的管束不是第一位的,占管束第一位的是撒谎。
无论是显性暴力还是隐性暴力,都是基于愤怒等受挫性情绪。孩子处于自我认知和个性不成熟的阶段,有挫败情绪时,没有足够力量与强大的客体对抗,当偶尔的显性暴力失败,孩子自然会转变攻击形式。对弱势者来说,选择软暴力比选择显性暴力
要安全得多。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