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股冷空气袭卷京城,大风刮的让小编找不到北。随着冷风的来临,气温也下降了几度,脱掉的秋裤不得已又穿了回来。乍暖还寒,“倒春寒”怎么过?睿丁少儿英语小编告诉您,记住一句话——春捂15℃!
什么是”倒春寒“?
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
究竟什么是“春捂”?
所谓春捂,比较科学的定义,是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这几天的天气就是明证!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宝宝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难于适应,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春季又是传染病告发季节,病菌大量繁殖,会在宝宝抵抗力下降时乘虚而入,所以这时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的宝宝会很多。
所以,这时节的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抵御风寒,更能帮孩子适应季节的变化。
春捂指数
1、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8℃时,早晚就要增加衣物;
2、温度<15℃时,要注意多穿衣;
3、气温达到15℃后,还要再捂个7天,小孩子、体弱多病、或者高龄老人要捂14天;
4、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就要开始捂。
有没有发现,15℃是一个春捂的临界点?不过,并不是说超过15℃就可以不用春捂了。 有一些比较便于操作的数据,我们姑且称为“春捂指数”。
怎样的“春捂”适合孩子
下厚上薄:所谓春捂,不是要把孩子裹成球,而是为宝宝防护重点部位。把握一个原则——“下厚上薄”。
开春气温回升后,不少家长把宝宝的秋裤与厚外套一起脱下,这其实并非最佳选择。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初春时节,宝贝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还是要穿得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而上衣稍微穿薄一点,倒是有利于躯干的散热,避免发汗后体温快速丧失。
护好头脚:孩子头部血管比较丰富,30%左右的热量由头部散发,如果头部受凉,孩子身体的热量就会散发得较快。另外,孩子颈部的皮下脂肪比较薄,这个部位受寒,会使孩子的抵抗能力下降。
此外,双脚血液供应本来就少,如果受凉,血液循环量会更少,而且还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及微血管收缩,使潜伏在鼻咽部的病原微生物趁机大量繁殖,抵抗力低下的孩子会因此出现呼吸道感染。
因此,孩子春捂的重点是护住头、颈和脚,帽子、围巾、口罩和厚袜子必备。
前心后背:当人体的四肢暖和时,身子也就是暖和的。因此,只要摸摸孩子的手脚是暖和的,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护住孩子的前心后背,也就是这时节加一件小背心,既不会捂过了,孩子穿着也灵活。
穿衣公式
这个流传很久的孩子穿衣公式,虽然并不完全科学,但还是可以参考一下的——
较厚的羽绒服为9℃
薄羽绒服为6℃
稍厚些的弹力絮棉衣为5℃
厚羊毛衫为4℃
棉背心4℃
薄外套是3℃
厚棉毛衫2℃
薄棉毛衫1℃
给小朋友穿衣服,尽量层数多些,好加减。控制在26℃为宜,比如今天出门时为22℃,一件短袖体恤加一件薄外套即可:22+1+3=26。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