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足球也成了孩子们的教材?
体育课,一直被忽视,从未被超越。随之而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最近25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然而在体育课整体垮掉的大背景下,却出现了一所“另类”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体育课是核心课程;在这所学校里,老师们非但不会霸占学生的体育课程,反而将课时量由一周三节调整到了一周五节;在这所学校里,“人人会踢球,班班有球队,男女齐上阵”。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就是这样一所“另类”的学校。

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这么简单,4月28日早上8点,清华附小的操场上就已经人声鼎沸——第五十九届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暨第六届马约翰校园足球联赛即将开幕。孩子们穿着自己设计的、富有代表国家特色的服饰,昂首走过主席台。清华附小有关体育的活动可谓之多,每天都有体育课,运动场周末开放,足球联赛要踢一个月……不止如此,他们甚至在几年前提出了身体是教育的教育理念。身体是教育,把身体当做教材来开发,更多地关注体育,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清华附小学生素养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梁老师是这样回应的: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这么简单,它在孩子心智的成长以及文化、精神的传承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知识的获取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们也往往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但是到了意志和品质的培养,这种关乎孩子未来的核心问题上,教育者们反倒是有心无力。
毕竟成绩是可以看得见的,而意志和品质如何量化训练?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却在体育中发现了巨大的潜力。
孩子们在运动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其实会发现失败不是永恒的,所有的失败是暂时的。拥有这样的认识,这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未来这个孩子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做任何事情,都会锲而不舍地去尝试,去努力。
清华附小强调全员参与,普及足球运动。为什么将足球开发成教材而不是其他的体育项目呢?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功课。他们发现足球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团队协作的体育项目。这为解决独生子女的相互协作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除此之外,足球是一项综合运动。在踢足球时,孩子们需要跑、需要观察、需要团队协作。足球能够锻炼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再次,清华附小有着得天独厚的场地。这几个综合因素考察下来,清华附小下定决心以足球为载体,来开展体育教学。
足球是教材这句口号,可不是喊一喊这么简单。既然将足球当教材来开发,足球就不单在运动场上出现。老师们物尽其用,将足球与各种课程相融合。在语文课上,孩子主动在日记周记里面提及足球,提及在足球场上的辛酸苦辣。于是老师们就地取材,以足球作为作文主题。在数学课上,老师让孩子们计算足球场上如何排兵布阵是最为合理恰当的;让孩子们测量足球场的长宽,从而得出运动员跑动的实际距离。还让孩子们自己手动制作足球日历。足球有十二个体面,正好映照着十二个月。这样孩子们既了解了足球,又了解十二面体。同时学校还开发了足球歌,世界杯的时候各班音乐课还组织唱各国的歌曲等等。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