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在面对和解决一系列现实维度的问题和挑战过程中,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成为摆在大学面前的重要议题。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项职能。其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正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要求也鞭策高校要加大力度,培养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具备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需求。
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既要有专业素质,还要具有国际视野。
首先,国际视野不等于发达国家视野,更不等于西方国家视野。在以前,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限制,中国亟须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欧美国家成了国内教育界学习借鉴的榜样,甚至一度有“趋之若鹜”的现象。然而,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自身承担的全球责任的加大,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区域合作倡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旗帜,也正在着力培养学生更为宽广和全面的国际视野。
2011年起,清华大学设立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深入研究的复合型学术人才。项目通过国内外的专业学习和涵盖东南亚、南亚、中亚、南高加索、西亚、非洲等地的长期国外田野工作等训练,使博士生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具有较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完成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