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着煽情的音乐,台上的演讲者声嘶力竭,台下几千个孩子坐在操场上集体痛哭。”日前,一段山西某小学感恩教育演讲现场的视频引发社会争议,网友质疑这种演讲的形式接近“营销式洗脑”。而实际上,“台上激情演讲,台下哭成一片”的感恩教育屡现报端,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的模式。中小学感恩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感恩教育?
煽情不是教育
“如果母亲的情绪不发泄出来,会得精神病……可怜的母亲只能把心里的痛苦,发泄到一个让她最有安全感、又最爱她的人身上,即自己的儿女……”视频中,主讲的专家是“倒过来动能教育”创始人、被学生称为“欧爸”的欧阳维建。以教育活动家、演讲培训专家和学生潜能激励专家等诸多头衔面对公众的他解释说,“倒过来”的含义就是让孩子反过来理解、包容和感恩父母,疏导心灵、化解心结激发潜能和正能量。
那么,这种情绪的波动能够激发温情、提升学生的正能量吗?
“煽情不是教育。煽情一定要借助情感的极端化、夸张化才能达到瞬间激发感情的效果。这种由极端激发的情感本身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淀为品质。这种煽情的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产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认为,这样的感恩教育就像是作秀,借助的是外在的场景和语言的刺激,所谓的“感激”是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是学生内心的反应。靠外部刺激生成的情感,是瞬间的,也是不真实的。
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教师李二伟介绍,该校平时也有感恩演讲,一般是学校或者主管部门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前来演讲,“讲课的主题也是感恩、孝顺这些方面,但请来的名人、专家普遍理性平和。遇到父亲节、母亲节,学校会提醒学生为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校的确负有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的责任,但学校的手不能伸得太长。将现场学生和家长置于情绪失控的尴尬境地,这对家长至少是不尊重。学校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伦理教育上来。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