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自然中生活
那时没有电脑,没有iPad,更没有手机了。当时学生的作业不是那么多,学生享有的一种乐趣是课外时间比较多,最高兴的就是在自然中“野”,在沙堆里挖、堆各种各样的城堡、地道。在沙坑边上仔细地观察蚂蚁的活动,搬运食物,用触角互相接触,交流。顽皮的男孩会爬树去掏鸟蛋,用各种方法粘知了,或者晚上拿着个手电掘地找蟋蟀。夏天,下雷雨前,气压一变,公园里到处都是蜻蜓在飞,我们会脱了汗衫,拿在手里挥舞着,到处追逐。抓到了,就会用一根细线拴住它的尾巴,想养起来。有条件的男孩子家里有时还会养一些鸽子,放飞时脚上套的环发出的响声,听着真令人陶醉。
很可惜,从50年代末尾消灭了麻雀,经过60年代中后期的停学,一直到80年代,学生们喜欢、熟悉的周围的自然环境好像都消失了。后来的学校似乎更钟意对学生传授知识,参加考试,而不愿让学生们从自然中去获得第一手的知识。
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设计学院的研究指出,学生在野外环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游戏更加多样化,从而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从2000年以来的多项研究证明了通过在自然中学习,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质量,增加体力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加强自我约束力,改善视力,改变自己的饮食喜好,减少学生的精神压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有的研究者甚至把自然界的环境称为人类所需的维他命G(G指Green,即绿色维他命)。
更有意义的是,学生们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在了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把自己教室的一部分活动搬到了园艺院里。为了能有上课的课桌椅,学生们开始大量收集废塑料瓶和无法回收的塑料包装袋。把塑料袋塞进塑料瓶,然后用成千上万个塞满了的塑料瓶用泥土加少量的水泥搭起了可以围坐一个班学生的开放式课堂。很多学生都把这个园当成自己的家,闲了,可以在里面坐下看看书,聊聊天。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