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教育”到底该不该存在?

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就通过一部《虎妈的战歌》的书籍,细致描绘了这样的一副教育图景:“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把“虎妈”这一教育形象深深刻进中美家长的心中。
《虎妈猫爸》的热播,再一次把虎妈的教育方式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推崇者有之,反对者也颇多。人们各执一词,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单独站在某个角度看,似乎都有道理,可你若仔细去斟酌,似乎又都有些偏激。
我倒认为,“虎妈”完全可以存在,只是这种存在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存在,而不应该是普遍意义上的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近日从网上读到了陈跃林的一篇文章《如果兔子拼命奔跑,乌龟该怎么办》,从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引发的一系列思考,这些有天赋、有优越家庭背景的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就已经将一般家庭的孩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那么,一般家庭该怎么办呢?
《虎妈猫爸》中虎妈毕胜男那种要了几代人命的折腾,正是一般家庭教育拼命想要挣脱自我条件束缚下的一个缩影,用中国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根本国策,当前因为受教育而致贫的例子不是个案,但我们又知道,不受教育又不行。《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说的是人需要受教育,教育是成长的必需品。
我们离不开教育,为教育孩子而做出牺牲,是值得尊敬的。但问题是,天下没有相同的孩子,教育也是不能拷贝的。如毕胜男这样狠心追命一样地牺牲自己,牺牲两代人的生活、幸福来教育孩子,却值得斟酌。

严苛地要求孩子不错,但强势地以一己之念,只为孩子抢到那个最好的,学要上最好的小学,老师,要请最优秀的老师,学习,要学习最尖端的内容,未必能教出人才。
很多孩子,在父母这样的强势安排下,上了好大学甚至出人头地之后却突然发现人生没有了方向,于是在人到中年后开始变得迷茫,不知所措。还有些孩子,虽然有了好成绩,好学业,好专业,甚至好职业,可却总是缺少一种生活的激情,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个日子,把青春都过成了一种灰色的老年色调。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展自我的机会。
2011年,周浩从高等学府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职业教育培训学院——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在人人推崇“华丽”转身的年代,周浩此举,无疑让人(尤其是做父母的人)大跌眼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风水再怎么转,也转不到路要倒着走吧。可是周浩这样做,却获得了大片赞美声。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了自己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
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该是因材施教。以一个严谨的工匠态度雕琢孩子,是没有错的,关键问题是,你得先认清你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料。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他是什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代价有多大?风险是什么?是玉要琢,是铁要锻,是材要治,是冰要雕,是泥要塑。不能因为玉有着本质的高贵性,就想要把所有的孩子都改造成玉。其实,不管是木,还是泥,用到好处,可能会高出玉质一筹,在能工巧匠的制造中,价值连城的木雕、泥塑比比皆是。
其实,即使天赋为玉,没有好的,正确的教育,一样被雪藏。“虎妈”式教育,虽然有失偏颇,却存在有理。要知道:
玉本为石,玉要雕琢,精雕细琢才能玉。
钢本为铁,铁要锻造,千锤百炼始成钢。
材本为木,木要精治,设计精巧方为材。
冰本为水,水要冰雕,冰冻三尺后再千锤百炼。
塑本为泥,泥要烘烤,粉身碎骨后在精雕细琢。
下一篇:父母如何陪小孩子阅读?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