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丁理念】教育应该培养孩子怎样的价值观?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的陆续发布,有关“最牛高考班”、“状元”等“后高考时代”的话题讨论不绝于耳:“武汉最牛高三班”、“长沙最牛高考班”、“长春最牛高考班”……多地涌现出来的“最牛高考班”引发广泛热议;长春一中考考场外,六位今年的高考生举牌销售“状元笔记”;安徽考生3000字文言自荐上南京大学,但他今年高考考分还未达当地本二线。这类事件引起各类媒体热议之后,更在呼唤我们冷静思考:教育到底该培养学生怎样的价值观?

日前,多地涌现“最牛高考班”。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28)班,44个学生参加高考,9人被保送清华北大,25人通过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剩下的10名学生全部分数超过600分。长沙长郡中学1201班全班64人,其中保送清华、北大10人;54人参加高考,预计北大、清华上线32人以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过分追捧分数高的考生是不正常的。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其以后职业和人生发展,但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只关注分数的高低,对能力和素质的关注倒在其次。”诚然,分数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指标,也许当最优秀的考生来自各地不同的学校时,那才是教育的常态。
6月28日,长春市一中考考场外,六位今年的高考生举牌销售“状元笔记”,贩卖考试成功学。据悉,贩卖笔记的六名学生中,有五人考上清华,一人接到港大录取通知书。面对如此优秀的考生,家长们纷纷前来购买、询问。对于“状元笔记”,质疑的声音不断:状元笔记不应追捧;不可迷信状元笔记;状元笔记背后是低俗的考试成功学;状元笔记折射低俗的成功观,等等。但也有评论指出,在以分数论成败的当下,“高考状元”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状元笔记”引发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购买兴趣,不足为怪。
此前,曾有一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这与高考后对高分状元的热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状元笔记”的热销恰恰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折射出家长对孩子成才的焦虑。家长要帮子女成长、成才,就应多从家风和家教方法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成功观。毕竟“分数”、“状元”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准则。
声明
睿丁英语官网(www.reading-china.com)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版面设计等)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