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享】父母会说话,才是帮孩子“超越阶层”的捷径
发布时间:2017-04-11 18:34 | 查阅次数:118次
少儿教育中,让孩子超越我们自身的阶层,大概是每个做父母的梦寐以求的事。阶层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除了靠孩子自身的天赋加努力,咱们当爹妈的还能帮点啥?
父母低收入=孩子低智商吗?
20多年前,来自于堪萨斯大学的两名儿童心理学家李斯莉(Todd Risley)和哈特(Betty Hart),对来自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的42个家庭中大人和孩子的互动情况进行研究。从孩子9个月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到3岁,记录了这些家庭长达数百个小时的互动情况。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智商普遍偏低。李斯莉和哈特研究了这些对话记录发现: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来自于较好家庭背景的孩子,平均每小时接收2153个单词量;工薪阶层家庭的小孩每小时接收1251个单词量;而来自于靠领取社会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只接收616个单词量。等到4岁的时候,这样的差距累计起来一共相差了3000万个单词量。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说话简短而敷衍。而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与孩子交谈不同的话题,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所以,那些出生在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的小孩,一出生就在一个语言丰富、正面的环境中熏陶着。父母与孩子交谈的时间多少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经常与父母交谈的孩子在3岁时的IQ测试分数更高。到了9岁和10岁时,他们在学校的成绩也更好。在家中受到更多关注和教育的宝宝会有更高的智商;获得更多鼓励的宝宝会有更佳的语言能力,获得更多关爱的宝宝会有更强的记忆力。贫家夫妻百事哀,低收入家庭生活的窘困与不顺,使他们她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心情与孩子交流,即便交流语言也比较消极甚至粗鄙。这样孩子的大脑,每一天的发育都比语言丰富家庭的孩子大脑发育落后一些。
电视机的语言环境可以代替父母吗?
按理说,现代社会,让宝宝接触更多语言似乎并不难实现。比如说让他们看电视、听有声读物、上网或者用智能手机。但遗憾的是,无论内容多么具有教育意义,都不会起到父母与孩子交谈同样的作用。语言之所以会发展出来,就是为了与别人连接、互动,而电视节目是单向的,不产生互动。没有互动的语言对宝宝大脑的发展作用很有限。
相关:反复训练,提高孩子创造性思维!